师者,传道受业解惑也。在中国历史上,尊师重道被看作是德之要义。对“师”的解读更涉及到各个方面。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,有一种重要的物质,那就是水。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读过程中其实我们不难发现,以水喻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。在水的身上我们能够发现许多特质。水滋润万物而不争、水至柔而克刚、水适度而有益。总而言之,水的特质来自于它的智慧和仁爱。不仅如此,水更有着海纳百川,包容万物的大气魄,是一种大德。因此我们要以水为师,师于水的智慧,师于水的仁爱,更师于水的包容。
以水为师,师于水的智慧。水的智慧体现于何处?老子认为:天下莫柔于水,水至柔,但许多坚硬的外物都能被水所攻破,而滴水石穿正是对水这一特质的鲜明表达。一滴水的力量微不足道,但历经千年着一点而持久发力则拥有了穿石的力量。水,顺势而为。即水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。这并非逢迎,而是一种审时度势、因势利导、以柔克刚的大智慧。古往今来,有太多的案例印证着这一智慧,一千多年前,王锦治水让黄河安澜了八百年之久,正是他因势利导依据了黄河的自身规律。七十多年前,中国领导的革命队伍力量薄弱,但却能够审时度势,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路线,并终建立新中国。放眼当下,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,我们更要学习水的大智慧,不断蓄积小力而成巨力,以柔克刚,因势利导,顺势而为。在面对转型期的诸多矛盾,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能够游刃有余。
以水为师,师于水的仁爱。德之体现在于宽厚仁爱,这种隐喻,来源于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,这一性格更彰显了民族的优良道德品质。从水这一本身我们可以看到,水惠及一切生物。美逢大旱之季,禾苗枯萎,赤地千里,而一场大雨便似甘露一样滋养着大地,普及化众生,这便是德。水滋生万物而不求回报,这便是德。水不仅惠及民生,水更有“静”之特性,静能助人陶冶情操、静能帮人修生养性,放下脚步认真思考。21世纪的今天,水的品质,对国家的健康发展更有着积极的启示。如何走出物质至上而道德失范的阴霾?如何走出经济至上而忽视民生的弊端?我们似乎走到太快了,我们应该静下心来,认真思考。我们要师于水的宽厚仁爱,师于水的静。具体而言,作为国家要以道德的力量来助推社会文明进步,要以静的思维来平衡经济与民生。
以水为师,师于水的包容。老子曰:上善若水。意思是指大的善就像水一样。水可以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,水不会改变外物的形状,而是不断适应着外物来改变自己的形状,所以,我们说水之无形,但却体现着水极大的包容性。“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”更是对水这一品质的鲜明表达。因此,我们要向水去学习。从个人立身行事而言,我们要容忍他人的缺点、倾听他人的想法、学会换位思考。从民族事业而言,我们包容各个民族的文化,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,以文化的融合来促进民族的大团结。从国家发展而言,我们要包容他国的思想,包容他国的施政之道,包容他国的文化思想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为国际间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回溯过往,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光辉的五年,如今,我们又迎来了第十三个五年计划。我们不难发现,五年规划的周期节点正好与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十分的接近,更与党中央在十八大中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出一撤、相辅相成、互为统一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?那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、我们的执政者以水为师,学习水的智慧,学习水的宽仁,更学习水海纳百川、包容万物的大情怀。把水的精神与品质植根于国家、民族事业发展的血液当中,必将成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2018国考申论范文赏析以水为师
长春考研/公务员相关信息
2021-09-18
2021-09-17
2021-09-15
2021-08-25
2021-08-23
2021-08-22
2021-07-20
2021-07-15
2021-07-12
2021-06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