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90后”已经逐步加入家长的行列,对于在大家心中“长不大”的90后父母来说,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热衷于早教,想要宝宝聪敏机智,拥有良好的性格。但很多父母缺乏早教经验,只是按照网站和书籍所说的跟着学,有时候存在很多误区也不自知,那年轻的家长应该如何避开这些误区呢?
1、不准掰手指数数
有些家长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数学教育,很早便让孩子学数数。但有些家长在孩子数数时不准孩子掰手指,要学心算,避免养成靠手指计数的坏习惯。这对孩子来说未免有点太高难度了。.
年幼的孩子思维逻辑还没有发展成熟,学习新知识还需要依靠视觉、触角、听觉等感官认知来增加认识。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,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。对于心算这样的“凭空想象”是很困难的,因此家长不准孩子掰手指数数,孩子没有直观的感知,就很难计算1,2,3了。.
正确做法:在发展孩子数学概念初期,不妨让他们点着实物数,比如手指、纽扣、水果等等,从具体的东西开始,逐渐让他们学会计算总数,后玩个小游戏,让他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。.
2、完全照书本养孩子
有句话说:“尽信书不如无书。”很多家长对于早教没有概念,因此很容易就会书本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教。比如书上说孩子8个月会爬、1岁半会串珠子,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,就异常着急,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。.
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的,他们的性格、发育程度、思维方式的发展都是有着自身特点的。每个孩子的成长路线都不是一样的,科学地因材施教才是王道!.
正确做法:当孩子的表现和早教书写的不一样时,家长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或者认为是自家宝宝的问题。不妨多多观察孩子的表现,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。
3、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
宝宝还小,他们听不懂我们说什么,和他对话他能理解回应你么?许多家长抱着这样的想法,因此很多家长干脆就认为没必要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。家长是孩子学习语言的任老师,在宝宝胎儿时期时,其实他们就已经能够分得出妈妈与其他人的声音了。.
婴儿听觉研究表示:婴儿脑内的“听觉地图”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,在此期间,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,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。.
正确做法:日本妈妈在给宝宝换尿片时会温柔地和宝宝相视对话,他们认为这对刺激宝宝大脑的发育很有帮助。在给宝宝喂奶、换尿布、穿衣服时,家长可以和他来个“小对话”:妈妈在给你换衣服,凉不凉啊?来,伸伸小胳膊、抬起头……虽然他们暂时还不会回应你,但尽可能地和他说话其实是一种语言储备。总有一天他们积藏已久的词汇、语句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蹦出来,给你惊喜。